《当怪物来敲门》有一个很惊悚的译名,故事却很温情,这在走进影院前是未曾想到的。
所有奇幻片的主题都根植现实,《纳尼亚传奇》是“反战”、《小飞侠》是“童心未泯”、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是“成长”。《当怪物来敲门》也不例外,故事关于少年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在精神层面脱轨:小男孩康纳的父母离婚,随妈妈成长的他却又遭遇母亲病重住院,而不知何去何从。
由连姆•尼森饰演的恶魔,也就是树人,是康纳隐藏在脑海中的表征意象。母亲病重是他性格开始变得狂躁不堪的导火索,但更厚重的因素是他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:老师们对他的遭遇报以同情,但同学们却因他的孤僻而加以欺辱。
这种独自感受到的孤苦、落魄、懊恼在到达极端时,就在电影中具象化成树人。树人在现身后,给他讲述了三个黑暗童话:王子带农夫的女儿私奔,中途姑娘疑似被王后杀害,但真凶却是王子;牧师坚持信仰,拒绝医师伐取红豆杉做药,但在自己孩子生病时又去跪求医师,哪怕牺牲包括红豆杉树在内的一切;有一个存在感极弱的“隐形人”,被自己忽视,更被周围人忽视,直到有一天他为此感到愤怒。
这三个故事各自代表康纳看待事物的眼光——片面性太强,康纳对待事物的性格——太倔强,康纳在入世中的遭遇——由于太片面、太倔强自我,缺乏融入宏观世界的意识而被排斥。
在达到极端状态时,连家庭也包容不了康纳的“病态式”变化:与父亲争执,与外婆吵闹——哪怕对方确实深爱他。长期欺凌他的同学,更是看出来康纳因为孤独而故意挑事儿引起别人注意的心态,不屑地表示:我以后都懒得欺负你了。瞬间失去一切的康纳彻底沦为社会中的隐形人,一股脑把气撒给即将离开人世的妈妈。
面目可憎看似恐怖的树人,不过是在伪装康纳脆弱的内心。他是康纳的另外一种自我意识,代表清醒自我对现状自我的怒其不争,藉由“恐吓、发怒”的情绪介入希望性格本质得到改善。看电影的过程中,观众会无数次猜想树人是否真的存在,然而不是:在康纳生气地跑向同学掐架时,树人跟在他背后把学校房屋掀了个底朝天;镜头一转,在同学视角或客观视角中,我们都只看到了康纳独自在奔跑。
最终我们欣慰地看到康纳与母亲达成了和解,与家庭达到了和解,更与这个世界达到了和解。
世人都说《格林童话》美好,不曾知道早期的故事都是暗黑系的。《当怪物来敲门》有些镜头比较惊悚,树人也一度善恶难辨,但这些元素却轻盈有力地推动成形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:至少康纳长大了,哪怕缺乏父母的庇护,他的羽翼也逐渐长成,不怕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、更多磨难。
这个结局与另一部我同样喜欢的奇幻电影《潘神的迷宫》有相似之处:面对重重压迫的小女孩最终不幸死去,但灵魂却徜徉在无病无灾无战争的神灵殿堂。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小女孩也去了天堂,但读者无一不为其脱离苦难的现实而欢呼。电影中呈现的许多艰难时光,让康纳完成真正的蜕变。
我们可以从《当怪物来敲门》中解读出很多东西:留守儿童的阴影、单亲家庭爱的缺失、校园暴力霸凌…但整部电影却一点不黑暗,用较为轻巧的“童话模式”化解了种种本该沉重的话题,将深度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各层次观众面前,艺术与商业亦达到了完美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