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一白的心很大,他在前些时候接受采访时如是说:60后有《中国合伙人》,70后有《致青春》,90后有《小时代》,《匆匆那年》将镜头对准的是80后的青春和爱情。但是在看完《匆匆那年》后,你会知道,如果说这是青春,那么除了刻意在电视上奥运会竞选成功和特效合成的天安门狂欢,除了最早版本的QQ,片子丝毫没有时代的影子。如果说这是爱情,在陈寻、方茴、乔燃等五个人的十五年纠葛中,所谓爱情不过是一纸矫揉的空白,所有爱恨在被放大的时间里都是折腾观众的无谓呻吟。
窃以为,中国的电视剧改编成电影之风气,一直以来都起于圈钱为主的目的。中国电影市场火了,连卖猪肉的都能进来分一杯羹。《将爱情进行到底》、《北京爱情故事》等等,无一不是如此。《来自星星的你》更是无节操,直接将电视剧剪辑成电影版妄图大陆上映——这次电影审查局干了件实事,没过审。作为电影评论者,不介意电影来源,管你是剧本改编的还是原创的,翻拍的还是续拍的,独立电影还是合拍的。可是当质量都不能保证的时候,《匆匆那年》就成了匆匆2014年的一个笑话。
张一白在叙事模式上的长进,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有多华丽,相反,它在看似繁杂的叙事包裹之下,依然是一个苍白的故事。匆匆那年,爱情貌似还很纯粹,却烙印着文字矫揉造作的病态美学。曾几何时,中国爱情片像《爱情麻辣烫》一样充满全民亲切,像《花样年华》般有王家卫的飞纸簿碎语,各具千秋,唯独不是如今这般零零碎碎,如同段子。从镜头运用上可以看出,偏向文艺唯美感的色调在为电影服务,却不是为故事服务。所以看进去了电影,却难以引起共鸣。你有你的陈寻,他有他的方茴,不一样的是,你们的故事不会跨越十五年,不会有长久记忆,因过去只是一个梦,离去不再来。“我也记不清那棵树了。”陈寻的感受,才是最真实的青葱爱情写照。
所以猫头认为,陈寻这个人物可信度是比较高的,前期也塑造得比较好。从初识一个女孩的心动,到争取,到矛盾,再到结束,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是普通人心理。许多人同情方茴贬低陈寻,除却陈寻的不珍惜值得批评,方茴这个女孩,在行事上存在致命伤。最开始受伤时,不告诉陈寻,主动放弃给陈寻的机会;当陈寻和沈晓棠近距离接触时,方茴没想到去争取,而是率先放弃;当最终方茴醒悟,挽回失败时,轻易献出了自己的身体给一个陌生男人,对此我只能说脑子进水。无论对于一个玻璃心纯情妹子,或是看淡风情嬉戏女人,都不该有如此幼稚的举动。而方茴明显还不属于后者。所以这一点明显是编剧玩过火。
其他几个角色,最大亮点莫过于郑恺饰演的赵烨。赵烨是实打实的备胎,到最后也没有逆袭。十年后他的婚礼,新娘也不是林嘉沫。当你成为一个女生眼中的屌丝时,那你永远也难有逆袭的一天。你以为你能强大到面对一切,却依旧逃不过命运。郑恺的形象与赵烨太契合,演出了本色神韵。而魏晨只能说奉献水准表演。至于“曾小贤”,始终还是让人觉得是曾小贤。本来就是个打酱油的,形象无从颠覆。
在看电影之前,我反复听了许多遍主题曲。最开始觉得还好,最后也听腻了。王菲的嗓音本来柔情似水,在影片繁复的文艺悸动中却被灌了蜜。音乐好听一时,正如片子看完就忘。说到底,形同高级段子的《匆匆那年》空有一身好看躯壳,到底还是给小年轻看的粉丝电影罢了。七零后不会去看,八零后觉得不是自己的故事,九零后觉得作,零零后只知盲目崇拜还没长大。张一白的路,就他说出的话看来,还有很远要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