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《综艺》杂志对《哥斯拉》的评论是:“哥斯拉本身就是最闪耀的明星。”这是毋庸置疑的正解。正是因为哥斯拉已然成为一种娱乐文化符号,关于其电影才变得层出不穷,双向影响之下,2014版《哥斯拉》在中国迎来了开门红,午夜场和首日票房均创年度新高。然而归根到底,这仅仅是“哥斯拉”这位怪兽明星带来的光彩,而非《哥斯拉》本身作为。在这个年代,在3D技术、IMAX和全新视效的烘托之下,“哥斯拉”为《哥斯拉》贡献了一半票房。因此,大家或许会说《哥斯拉》烂,但绝不会说“哥斯拉”丑。
最近身边流传的一些段子提到:要不是因为哥斯拉,地球早就被外星人毁灭了。看过剧情而拜服哥斯拉的人深以为然,按照电影里博士的话说,那反派怪兽本来会把我们都带回原始时代,所以,放纵哥斯拉,让它们干吧!也许想出这个段子的人说出的本是无心之言,博大家一笑,但在2004年的东宝的《哥斯拉:最终决战》中,哥斯拉的的确确和人类联手打败了X星人。因为98年艾默里奇取得版权後拍摄的片子极其地不被多方认可,此次哥斯拉的回归可以算作不穿橡皮衣、特摄片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银幕回归。
诸多先行观影与首映观影的影迷反馈的是,电影带给人十足的爽快,当然这种爽快建立在全新、逼真及大胆的视效上,因此剧情仍然是诟病所在。人物描写过多,但人物心理刻画短缺,不如《环太平洋》渲染的末日感,而《环》还是我在拉萨的一个小影院看的。这一次哥斯拉化身百米以上,身形上更似神了,导演所言宛似一堵墙砸来的临境感,有是有了,但没有蝼蚁之人面对灾难时无处躲避的惊惧与恐慌,黑夜+雨+灯光的元素缺少了(运用这三个元素组合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环太平洋,全面回忆和银翼杀手),有点遗憾,不过大桥上哥斯拉现身的那段挺带感的。总之是,哥斯拉如愿看到了,但没有看到太多雄风。再者看多了灾难类型片,不自觉地脑补下一刻每一分每一秒的内容,即便人跟着怪兽跑又如何,知道哪一时哪些人该围绕着怪兽干嘛,头疼。
但在数字特效引领影片视效潮流的今天,“哥斯拉”和酱油MUTO的出现,是本片最大的惊喜。尤其是男主角四次与巨兽的四次对视,与MUTO的仇视,与哥斯拉的暧昧对视,都不能不令人感谢这个时代。同时士兵空降旧金山那段,空中摇晃的长镜头,在落日中穿越雷云,与哥斯拉亲密擦过,凸显人与环境,人与怪兽的镜头运用,是相当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。而且,就算除了视效,为这个百米高大怪物做出的要在小小电影院震慑人心的嘶吼,声效的功能加分不少。除了越来越伟岸的身躯,哥斯拉的原汁原味重现同属亮点,不像98里的变异蜥蜴,有“GOD of Nature”之称的哥斯拉,自然有怪兽之王的气势,最後那一刻必杀技放出时,满满都是感动啊。
纵然“哥斯拉”起源于1954年的氢弹爆炸(电影展现的记录资料正好展现了这一点,据导演说是为了致敬日本最初的一部),这种受核危机引起的文化恐慌体现也随着年代变迁,哥斯拉从纯粹的怪物逐渐演变成与人类似的、具有使命感与归属感的友好异类存在。电影中的博士说得好,自然总是在调节一种平衡的。也许,哥斯拉就是自然的代表,它是恐惧的源头,却也是恐惧的终结。当电影中,哥斯拉最後苏醒,电视上打出了“城市救星”的字幕,让人惊愕。也许是麻木的现代人们在仓皇中“感受”到了来自大洋深处的友爱,但若真的面对这么一头异兽,人类不是疑虑忧心然後像对待KING KONG那样斩尽杀绝么?毕竟来自史前的生命,有的也只是最原始的兽性罢了。
最终哥斯拉又一次沉寂在大海深处,所有灾难都消失了,除了看到那横越日本——夏威夷——旧金山的断壁残垣,怪兽来袭仿佛只是一个梦而已。对于导演,用海岸、巨兽完成了对经典的致敬,对于演员,无非又一次对着空气(仰着头)演了一次戏,对于制片,钱差不多赚回来了,对于观众,爽一次只是因为看视效和经典胜过了片子本身,对于那只挣脱了绳套逃离海啸的狗,拼了狗命一路狂奔只是单纯地为了挣份狗粮。而对于哥斯拉…对于哥斯拉,或许是,人类,你们太渺小了,俺不屑跟你们斗,你们在星球表面自己跟自己玩(核)武器吧,俺回海底碎觉了[打呵欠~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