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猫头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

【太空】《火星救援》:人文关怀满满,后劲略有不足

$
0
0

 

看《火星救援》时,想起雷德利·斯科特40岁那年,那时他看了《星球大战》:“我傻眼了,我对我的制片人说:我们还等什么?这么棒的东西居然不是我拍的!”———他急起直追,两年后导演了《异形》,五年后拍了《银翼杀手》,在《完全电影》评选出的“影史十大科幻片”中,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一。

转眼间,雷老爷子今年都78岁了,手头上还要完成《普罗米修斯》三部曲,还在科幻的道路上继续,以表达自己最初与电影相识之爱。值得敬佩。也许是老了,心态平和了,《火星救援》整体上比较平和。原著作者安迪·威尔还刻画了许多细节丰富这趟冒险之旅,但是被雷德利给改编弱化了。比如NASA耗费如此之大去救一个人,值不值得?原著中提供了NASA的回答:因为他在火星的超长生存时间,给科研带来的价值,大的无法想象。为何不救!穷尽全力也要把他带回家。

是的,在我看来亦如此,为何不救?故事中的NASA给出了生存如此长时间的人有研究价值的答案,也许科研者的确对与地球相似的火星抱有莫大的移居希望,但目光不及未来的普通人更多地充满人文情怀。电影中也在努力表达这一点。除了马特·达蒙在火星努力种植土豆、造水、勘察环境求生外,电影还有另外两条线——战神阿瑞斯3号线和地球线。地球那边在为营救马特·达蒙提供技术支持,NASA信息的公开引发全球人民对该事件的关注。这也是亮点所在。营救与否,当权者也许会考虑是否有价值,但平民却认为无论有价值都是必须的,和《拯救大兵瑞恩》一样,为了拯救一个下落不明的大兵达蒙,动用好几个军人冒着死亡的风险深入敌后,只为了安抚其家人。

在太空中的营救,这种人文关怀就表现得更加具体。是为了一家人,也是为了一个星球人,可以说人心向善,也可以解释为文化进化的必然性。在黑暗的时代人们期盼光明,需要有人以身作则能够带来这种满足内心需求希望。其实也正是这种同情心、同理心、社会责任感,才推动了人类进军太空的发展。因为“既要行走于地上,也要仰望星空”。再穷不能穷教育与科技,一个道理。

马特·达蒙说老爷子一直想拍一部《鲁兵逊漂流记》,也许对于他来说,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“太空版鲁兵逊求生记”。这也是电影平和的原因,没有特别硬的科幻内核支撑(并非表示其中都是伪科技,相反,很多都是真实的)。因此在故事变得更加简单之后,聚焦在马特·达蒙身上的故事就少许多,比如从几十天,一下子到了几百天后,我们无从可窥一个被遗弃的火星的人,内心有多孤独,多懊恼,是不是疯魔过活,是不是精神失控。深层次触动人心的人性东西很少,一些优秀的电影,比如《月球》中的诡谲、《荒野求生》中的孤寂,都将落魄人的心态着重展现。

不过电影也有平衡的结果,马特·达蒙在火星上尽显乐观心态,有为保持清醒计数日期以及录日志,但却会自己对自己讲段子缓解气氛,让自己活下来。当然毋庸置疑,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,国外曾有人实验,在一个密闭的生态环境中一群人独自生活一年、不得与外界交流。后来因为给养不够,不到一年就撤出来了,但是参与实验者状态已经不能与社会接轨。

看这电影时,不由自主会与前年的《地心引力》、去年的《星际穿越》联系起来。自从去年听说老爷子要拍《火星救援》后,心里很激动,把这个梗拿出来说了一年:我们连续三年11月都有一部太空科幻片可以看!从近地空间、到太阳系火星、再到星际空间,三年勾画出“太空进军三部曲”。科幻的想象跃居银幕上,火星的风光带给人无限畅想。“走出地球”,电影开口说。作为一个宅在地球的科幻迷,不禁自然地开心了起来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

Trending Articles